直面人性之恶,守护自我成长

2025-03-21 14:58 社会 40人已围观

直面人性之恶,守护自我成长

在生活的旅程中,我们常常会陷入对人性善恶的思索。从心理学的角度深入剖析,不难发现,那些总是在生活里吃亏、遭受伤害、被区别对待的人,往往是因为未能正视人性的恶,尤其是在面对父母、亲人、朋友时。只有当我们在内心深处与他人彻底分化,不再依赖他人的承认、肯定、鼓励和关注,抛开身份滤镜去看待各种关系,才会惊觉,他们也不过是普通人罢了。

倘若我们对心理学的基本逻辑和人性的基本规律稍有了解,便能避开生活中大部分的麻烦。单纯善良本是美好品质,可要是毫无保留地对他人掏心掏肺、轻易割让自己的利益,最终只会在各种关系中频频受伤。不妨尝试这样一种思维方式:把生命中的所有人都先预设为坏人,而后通过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去证明他们的好。这与我们惯常的做法相反,以往我们常因血缘、关系或情感纽带就将他人预设为好人,结果却在一次次的失望、背叛与伤害中才认清现实。其实,那些不公平的对待本可避免,正是因为我们不愿承认人性的恶,才让这些糟糕的事情不断发生。对人性的恶理解得越透彻,包容度越低,我们受伤害的可能性也就越小。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这个世界并非如书本中描绘得那般美好,只有勇敢地直面人性的恶,才能夺回属于自己的主动权和安全感。

即便在见识过人性的复杂与不堪后,我们依旧对人性的美好抱有幻想,这固然是因为我们内心善良,而这份善良无比珍贵。但我们也绝不能因此逃避人性的恶。如果自身实力不足,就更不能盲目地对别人好,否则只会让他人觉得你软弱可欺,你所珍视的尊严和脸面也会被无情践踏。同时,不要轻易参与他人的认知。生活中不乏这样的人,他们仅对某个概念略知一二,便到处炫耀,只为获取他人的赞赏和认同,实则对事物缺乏全面具体的认知。就像那些难缠的亲戚,他们拿出诸如“有没有结婚”“有没有生娃”这类问题来刁难你时,其实心里早就有了答案。无论你的回答是什么,他们都只是想向你灌输自己的观点,根本不在乎你的真实想法和选择,也从未给予你应有的尊重。他们明知这些问题会让你难受,却依旧我行我素,其目的不过是想通过你的感受来验证自己的想法,从细节中证明不结婚不生娃会孤独、日子不好过。他们通过互联网获取一些片面的认知,便在年轻人面前施展权力,以他人的难受来满足自己的掌控欲。

在成长过程中,我们会发现许多关系不过是表面功夫,大家都在相互演戏。对于这类人,我们无需配合,也不必在意所谓的面子。仔细想想,那些真正让我们难受的,往往是点头之交的朋友,或是酒肉朋友,还有那些不礼貌的亲戚,我们与他们甚至没有太多的交集。正因为他们不重视关系、不尊重情感,才会肆意践踏我们的边界,毫无顾忌地提出一些让人难堪的问题。

以我在自媒体行业的经历为例,我在全网拥有几十万粉丝,每晚都要直播三四个小时。在这个过程中,我深刻见识到了人性底层的阴暗面。直播间里一些处于社会底层的人,他们毫不遮掩地展现出人性的丑陋、社会底层的相互倾轧,以及内心的阴暗潮湿。在我十几年的咨询生涯中,也发现底层人民的内心和成长环境往往充斥着自私、狭隘与短视。

基于这些认知,我们必须学会保护自己。首先,不要参与他人的命运,避免与他人的生活轨迹过多纠缠。不要随便给别人提建议,也不要无偿分享自己的经验。因为若事情成功,他们会将功劳归于自己;若失败,你就会成为他们抱怨和推卸责任的对象,陷入无尽的麻烦之中。当看到他人身处苦难时,不要盲目地圣母心泛滥,尤其是在对方没有主动寻求帮助时。因为你的好心可能会被误解为在炫耀自己的优越感,弱者甚至会因自私和自卑而记恨你。其次,不要用自己的人生去为别人验证认知。面对那些带着答案提问、不礼貌不真诚的人,以及不顾及你感受就随意抛来问题的人,无需顾及他们的想法。这无关伦理道德、长幼秩序,你只是在维护自己的权益,不是所有问题都需要你去回应,也不是所有事情都要你来负责。最后,要尽量远离人群。一群人在探讨事情时,负能量和恶意往往大于正能量和善意。今天你参与研究别人,明天就可能成为被研究的对象。正所谓“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我们首先要学会独善其身,守护好内心的纯净与安宁,不断沉淀和提升自己。

为了更好地保护自己,我们需要建立起一层防御体系,明确自己的边界。减少与过多人的接触,因为人多的地方能量杂乱、言语纷扰、思维混乱,我们很难不受其影响。我们要把精力、注意力和洞察力都收回到自身,拒绝一切不利于自己、消耗自己的事情。生活本就忙碌,信息繁杂,压力沉重,我们应把有限的爱和关心留给自己,滋养自己,实现自我成长。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这个喧嚣纷扰的世界中站稳脚跟,不被外界的杂音干扰,收获真正属于自己的精彩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