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没有明天点评
2025-03-29 13:15 影视 40人已围观
在这部电影的前115分钟,创作者以细腻笔触,为我们真实地描绘出战后意大利女性所面临的重重困境:家暴的阴霾如影随形,经济上的依附让她们难以独立,社会的压迫更是将她们逼入死角,构建出一个看似无解的现实牢笼。然而,就在最后5分钟,剧情却以一种极其突兀的“政治觉醒”仓促收尾,将女主角的命运,草率地寄托在一张毫无铺垫的选票之上。在我看来,这种叙事方式不仅前后割裂,更透着一股高高在上的虚伪。
电影前半段对女性苦难的刻画如此真实,可最终却将投票当作解决问题的万能钥匙,这无疑是一种极为拙劣的转移。不可否认,投票权的获得是历史进步的重要标志,但它与“女性个体如何摆脱现实困境”之间,并不存在直接联系。政治权利的拓展,并不会自动瓦解父权制对个体的掌控,更无法让深陷家暴泥潭的女性重获新生。选票既不是离婚证,也不是逃生通道,它无法让女性免受暴力侵害,无法帮助她们实现经济独立,甚至不能保障她们安全走出家门。那么,在电影精心铺垫了如此具体的现实困境后,又有什么理由,以“她投下了一张选票”作为结局?
更令人愤怒的是,电影不仅用“政治希望”来敷衍个体困境,还试图通过象征性画面——丈夫最终停手,来暗示“她赢了”。但她真的赢了吗?回到家中,等待她的生活,会发生实质性改变吗?她依然生活在那个充满危机的家庭,依然要面对随时可能再次施暴的丈夫。那么,这样的情节,又怎能堂而皇之地作为“胜利结算”出现在电影结尾?难道仅仅因为体制认可了她的人权,丈夫就会突然洗心革面?这并非对父权制的批判,而是在营造良性父权的幻觉。
投票权固然重要,但它绝不能成为掩盖个体困境的遮羞布。如果电影在结尾处,为女主安排一张船票——即便这意味着她要依靠另一个男人离开,尽管这种结局略显俗套且脱离现实——至少为角色提供了一种行动的可能。然而,电影却让她拿到一张选票,一张在影片中毫无深入刻画,因而显得轻飘飘的选票。这不仅是对女性现实困境的逃避,更是一种彻头彻尾的驯化——它向观众传递出一种观念:哪怕被困牢笼,也要相信制度会拯救自己,而无需主动寻找出路。
抛开电影内容本身,最让我感到不适的,或许是观众的反应。许多人在观影时哭得稀里哗啦,感慨女性的苦难,为电影传递的“希望”所感动。但这些感动的观众,究竟在感动什么?他们自认为在共情女性的困境,实际上,不过是在接受电影预设的政治正确的感动剧本,沉溺于“等待制度进步”这一虚假希望之中。
我并不期待这部电影成为一部复仇爽片,但更无法接受它沦为一部政治宣传片。它本应是一部深刻反映女性困境的现实主义作品,最终却借助高度指向性的政治叙事,将个体的苦难消解为制度进步的附庸。它并不关心女性的真正出路,只在乎如何用看似“正确”的方式,让女性群体继续沉默。
电影结尾似乎在传递“还有明天”的信号,但倘若电影真的笃信这样的结局,那实际上是在向所有人宣告:没有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