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作霖有没有卖国?

2025-03-11 20:31 历史 196人已围观

张作霖与日本:合作、对立与历史真相

张作霖有没有卖国?日本又为何炸死张作霖?这两个问题在网络上一直备受关注,今天我们就深入剖析一下。想要弄清楚这些问题,得把张作霖和日本的关系分为两个阶段来看,因为在不同阶段,张作霖对日本的态度截然不同。

张作霖从一个小响马成长为掌控东三省的“东北王”,除了自身有突出的胆识和能力,也确实离不开日本人的支持。在这一时期,张作霖和日本处于合作利用状态。

日本明治维新后,军国主义思想蓬勃发展,其核心理论“大陆政策”认为,日本四面环海的地理环境制约了发展,要成为大陆国家,就得占领其他大陆。于是,日本通过甲午中日战争让朝鲜沦为殖民地,又在1905年日俄战争后将俄国人赶出东北,并派驻关东军。不过,日本虽想吞并东北,却因忌惮欧美列强,不敢太过明目张胆,便打算找个代理人,张作霖就成了合适人选。

张作霖出身“清白”,早年做过兽医、当过土匪,后被清廷招安为官,他自成一派,和民国中央政府没什么渊源,外部势力容易渗透,这是日本选择他的首要原因。另外,张作霖会审时度势,早在日俄战争未结束时,他就拜访日本关东都督福岛安正、朝鲜总督寺内正毅等高官,表达合作意愿。

日本选中张作霖后,帮他实现了控制整个东北的心愿。张作霖势力原本局限于奉天省,黑龙江的许兰洲曾支持张勋复辟,张作霖以其支持逆贼为由讨伐。许兰洲向日本求援,可日本已决定支持张作霖,拒绝援助,张作霖得以顺利拿下黑龙江。在吞并吉林时,日本又使出“碰瓷”手段,制造宽城子事件,迫使吉林督军孟恩远将吉林拱手相让。

作为回报,张作霖允许大量中日合资企业在东北出现,涉及煤炭、铁路、钢铁、银行等关键行业。这些企业名义上中日合办,实则被日本把控,日本借此从东北获取大量物资,像张作霖完全控制东北那年,经铁路运往朝鲜半岛再到日本的物资,就有大米四千吨、木柴五十二万吨、豆油四万七千吨。

但第二次直奉战争后,情况发生了变化。张作霖打败直系军阀吴佩,入主北京,此时他的身份变成了行使大总统职权的中华民国海陆军元帅。他意识到,再和日本做资源交换就是卖国,说出“做马贼、土匪都无关紧要,但千万不能做汉奸,不然死后是要挨骂的”。

张作霖开始和日本走向对立面,他先是拖延或暂停之前在东北和日本签署的各项条约,接着启动“陆港大开发”项目。日本在东北掠夺的资源依赖铁路和港口运回国内,而东北的铁路和港口一直被日本掌控,张作霖计划在东北修建贯穿三省、直通葫芦岛的铁路,并开发葫芦岛为新港口,打破日本的经济垄断。

面对张作霖的举动,日本朝野意见不一。以日本内阁为主的保守派认为,和张作霖合作多年,投入了大量资源,抛弃他沉没成本太高,而且张作霖的项目有英美投资,重新扶持代理人或直接下场,会增加与英美的矛盾,主张继续谈判,甚至适当退让。但以日本军部为代表的激进派却认为,张作霖不听话就该杀。由于双方意见无法统一,张作霖暂时未受到日本的外部压力。

然而,张作霖内部状况堪忧。蒋介石领导的国民革命军一路北上,华北眼看守不住,张作霖只能退回东北。但他所乘坐的列车在经过皇姑屯时,被日本人预先安放的炸药炸伤,最终不治身亡,这就是皇姑屯事件。该事件由日本关东军高级参谋河本大作策划,新中国成立后,他在抚顺战犯管理所承认罪行,并在回忆录中详述经过。

日本之所以炸死张作霖,是因为日本内阁已无法压制野心膨胀的军部。日本内阁曾下令保全张作霖、不对东北军缴械,可关东军私自行动,企图借张作霖之死挑起东北混乱,这和三年后的九一八事变如出一辙,都是先斩后奏。皇姑屯事件也标志着日本文官政府在与军部少壮派的斗争中彻底失败,成为日后日本发动侵华战争的重要伏笔。

回到最初的问题,张作霖到底有没有卖国?或许每个人看法不同,但从历史来看,张作霖前期与日本合作是为了生存,当时各军阀背后都有列强支持。而后期他身份转变后,能果断和日本切割,说明他心里始终有着朴素的爱国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