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构千与千寻:不止是动画,更是历史与时代的隐喻

2025-03-29 13:41 影视 44人已围观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我都难以理解《千与千寻》为何能收获如此高的赞誉。直至阅读了公众号【灼见】的推文,我才恍然大悟:这部动画电影绝非单纯的成长片,其背后有着深刻的历史映射。

《千与千寻》是宫崎骏的集大成之作,斩获第75届奥斯卡最佳动画长片奖、第52届柏林国际电影节金熊奖 ,并以304亿日元的票房荣登日本电影票房冠军宝座。如今,在影片热映之际,我向大家推荐《捕风者宫崎骏:动画电影的深度》这本书,它极有可能颠覆大家18年来对《千与千寻》的认知。

本书作者秦刚,身为北京日本学研究中心副教授、东京大学日本文学专业博士,提出《千与千寻》不仅是关于成长与疼痛的青春挽歌,更是一则有关历史与记忆的国家寓言。

一、20号国道:时代与身份焦虑的映射

从表面上看,《千与千寻》讲述了少女荻野千寻一家在搬家途中,误入隧道另一端的奇异世界。千寻的父母因贪吃神的食物变成猪,千寻在小白的帮助下,于魔女汤婆婆的“油屋”劳作,最终成功解救父母,回到现实世界。但这看似荒诞的剧情,实际上是世纪之交日本社会的缩影。

电影开篇,千寻一家驾车行驶的公路以日本国铁JR线的“四方津”站为原型,位于日本“20号国道”甲州街道。在宫崎骏的分镜头剧本中,明确要求再现“20号国道”的景象。影片中,20号国道与现实中相距甚远的21号国道首尾相连,这无疑是对20世纪与21世纪更迭的暗示,“国道”一词也揭示出影片是关于日本的“国家寓言”。

《千与千寻》于2001年制作完成,千寻10岁,出生于日本泡沫经济崩溃的1991年,其成长经历与日本“失去的十年”重合。这一时期走出校园的年轻人被称作“迷惘的一代”,千寻在异境中失去社会属性,投射出经济萧条期年轻人对自我身份的怀疑与焦虑。小白提醒千寻藏好本名,千寻对无脸男的询问,以及众多角色丧失记忆又寻找自我的过程,都呼应着影片 “人类记忆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核心主题。

二、汤婆婆和钱婆婆:两种文明的对垒

汤婆婆和钱婆婆是影片中性格迥异的魔女姐妹。汤婆婆是“油屋”的主人,“油屋”作为各方神灵洗涤污秽的日式浴场,是尘世的缩影。千寻前往汤婆婆房间时,途径的闺房入口悬挂着带有“油”字的鹰状金箔徽纹,汤婆婆身边还有形似她的“汤鸟”,这一切都暗示汤婆婆影射二战后操控日本的美国。金碧辉煌的油屋和追逐利益最大化的营业方针,象征着物欲横流的现代社会。

钱婆婆是汤婆婆的孪生姐姐,最初设计中,她身材高瘦、温文尔雅,与矮胖的汤婆婆形成鲜明对比。钱婆婆慈爱温和,居住在大海彼岸的古朴农家“沼之底”。按照《捕风者宫崎骏》的观点,汤婆婆象征欧美工业文明,钱婆婆则代表亚洲传统农耕文明。宫崎骏在导演自述中强调历史对民族和国家的重要性,也侧面印证了这对角色的隐喻。

三、小白和无脸男:日本形象的反思

从叙事上看,千寻对父母的救助并非影片主线,小白和无脸男充当了千寻父母的替身。小白能变身为龙,曾作为琥珀川河神救过溺水的千寻。其名字“饶速水琥珀主”脱胎自《日本书纪》中的神灵饶速日,被赋予象征日本的意义。小白成为汤婆婆弟子后,受指使盗取钱婆婆的魔女之印,这对应着明治维新后日本对亚洲及世界犯下的罪行。

无脸男在日文中意味着“没有颜面”,隐喻日本无颜以对的自我缺失状态。他闯入油屋后膨胀成怪兽,吞噬一切,与二战时日本妄图吞并世界的野心如出一辙。

千寻拯救小白时,让其吐出印章,恢复人形,又前往钱婆婆处送还印章并道歉。这一“跨海道歉”环节是电影高潮,反映出日本应就其恶行进行反省和道歉的诉求。

四、一部伟大电影的价值

宫崎骏将“跨海道歉”设置为高潮,解决了各角色的困境:小白离开油屋,无脸男找到归属,千寻父母变回人形。日本作家村上春树也曾提出日本应对侵略历史反复道歉,《千与千寻》强调记忆的重要性,展现出“真诚道歉”、告别过去、找回自我的主题,极具现实意义。

电影的核心主题与法国画家高更的名画《我们从哪里来?我们是谁?我们往哪里去?》有异曲同工之妙。它凭借深刻的思想内涵,超越了普通动画电影,不仅制作精良,更散发着经久不衰的感染力,是当之无愧的伟大电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