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瓶梅》中韩道国夫妇:道德边缘的生存与时代映照

2025-03-16 10:47 社会 59人已围观

《金瓶梅》这部作品,充斥着许多颠覆常人认知的故事,书中描绘的世界冰冷且现实。作者兰陵笑笑生在创作时,没有为迎合读者而进行刻意的道德评判,只是如实地展现人物的命运轨迹。这种写作方式,虽然不符合人们对“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传统道德期许,却因真实而显得尤为珍贵。

在《金瓶梅》的第三十三回,有一个“韩道国纵妇争锋”的故事。韩道国是西门庆绒线铺里的伙计,他的妻子王六儿竟与他的弟弟韩二暗通款曲,结果被街坊邻居当场拿住。邻居们拿走了两人的裤子,还用绳子将他们捆起来游街示众,此事闹得整条街沸沸扬扬。按照当时的法律,小叔与嫂子通奸属于重罪,两人都要被处以绞刑。

读到这里,读者们自然十分好奇韩道国的反应。在现代道德观念下,人们普遍认为韩道国理应将这两人送去官府,就算不这么做,至少也该大发雷霆,和韩二断绝兄弟关系,再一纸休书休了王六儿。起初,我也是带着这样的想法继续阅读,特别留意书中对韩道国的心理描写,可结果却让人大失所望。兰陵笑笑生并没有过多着墨于韩道国的内心想法,只是描述了他救人的行为。

书中这样描写韩道国得知此事后的反应:忽见一人慌慌张张走向前叫道:“韩大哥,你还在这里说什么!叫我铺子里寻你不着。”拉到僻静处告他说:“你家中如此这般,大嫂和二哥被街坊众人撮弄了,拴到铺里,明早要解县见官去,你还不早寻人情理会此事?”韩道国听后,大惊失色,口中只咂嘴,下边顿足。此后,他便开始四处找人托关系救妻子,先找来保,接着找应伯爵,最后求到了西门庆那里。西门庆跟夏提刑打了个招呼,这件事就这么轻易地解决了。

那么,韩道国为什么不生气呢?难道他对妻子无比信任,根本不相信王六儿会背叛自己?答案显然是否定的。从书中的一些细节就能看出,韩道国其实早就知道妻子出轨了。其一,他找到应伯爵时,当场下跪并提出请求:“望二叔(应伯爵)往大官府宅里说说,讨个帖儿,转与李老爹,求他只不教你侄妇见官,事毕重谢二叔。”这一请求明显是基于“叔嫂通奸”的事实。应伯爵也很精明,他知道这件事关键在于不能认下这个罪名,于是给韩道国出主意,让他对外宣称是街坊邻居调戏王六儿,韩二看不惯嫂子受辱才与邻居发生冲突。其二,韩道国和应伯爵一起到西门府,将事情告知西门庆后,西门庆要看韩道国写的帖子,帖子开篇便是“犯妇王氏乞青目免提”。西门庆看完都笑了,还直接告诉韩道国帖子不能这么写。这两次求情,韩道国都默认了妻子犯有“通奸罪”,足以证明他清楚妻子的生活作风问题。

批书人张竹坡对韩道国的这种“异常”举动十分不满,写下批语严厉指责他:王六儿与韩二的奸情,韩道国难辞其咎,他明知妻子越轨却毫不在意,还想尽办法保全他们,简直就是纵容。这与本回“韩道国纵妇争锋”的章回名相呼应,也体现了作者的深意。

不过,如果我们跳出道德的固有框架,从更广阔的视角来看《金瓶梅》,就会发现韩道国的做法在那个时代似乎又合乎某种常态。比如,给韩道国报信的人,在告知他叔嫂通奸之事时,给出的建议不是让他休妻,而是让他赶紧托关系救人。还有,街坊邻居把王六儿和韩二捆起来游街时,兰陵笑笑生特意描写了一位老者和旁观者的对话。原著中写道:内中一老者见男妇二人栓坐一处,便问左右看的人:“此事为什么事的?”旁边有多口的道:“你老人家不知,此事小叔奸嫂子的。”那老者点了点头说道:“可伤,原来小叔要嫂子的。”道官疏扫通奸,两个都是矫治。旁边多口的认得他有名叫做陶爬灰,一连娶三个媳妇都吃他爬了,因此插口说道:“你老人家深通条律,向这小叔养嫂子的便是矫罪,若是公公养媳妇的却论什么罪?”那老者见不是话,低着头一声没言语走了。这位被称为“陶爬灰”的老者,自己就与三个儿媳妇有不正当关系,却还在议论王六儿和韩二的事,只是因为他自己的丑事还没被发现。这一情节也暗示了在《金瓶梅》所描绘的世界里,男女关系混乱是一种常见现象。所以,兰陵笑笑生不写韩道国得知通奸后的心理活动,并非疏忽,而是因为这种反应在当时太过平常,无需赘述,韩道国直接进入了找人托关系救妻子的行动。从这个角度看,张竹坡的评价就存在一定的片面性,田小飞在《秋水堂论金瓶梅》中也对张竹坡的批语进行了修正。

在《金瓶梅》的后续情节中,西门庆包占了王六儿。王六儿在床上极力讨好西门庆,而且毫不隐瞒丈夫。这对夫妻甚至把西门庆当成了“事业”来经营,在他们眼中,“性”变成了获取利益的工具,两人也不会因此产生矛盾。

以现代的价值观来看,韩道国夫妇的相处模式无疑是违背道德伦理的。但在作者所处的明朝,资本主义开始萌芽,人们的欲望在金钱的诱惑下不断膨胀,追求财富成为社会的主流心态。《金瓶梅》正是在这样的社会土壤中孕育而生,它真实地反映了那个时代人们的生活状态和道德观念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