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有小伙伴问,为什么说一战要比二战更加惨烈?
2025-03-16 10:11 历史 63人已围观
为什么说一战要比二战更加惨烈?都说欧洲列强很好战,是一群狂热的战争贩子,这话对,但也不对。历史上这些国家多次发动过侵略战争,但那都是以前了。现在的欧洲列强可爱好和平了。最近几十年发生的战争,你拉出来看看,都是美国发动了。欧洲列强都是在美国的胁迫下,捏着鼻子参与,随便派了点小部队悄悄变故而已。而且就算是美国,也只敢打越南、叙利亚、伊拉克这样的国家,以及刚解放时没被看在眼里的农业国,对真正的大国,比如中国,绝不敢直接碰。现在的欧洲列强喜欢让别人打仗,但不想自己打仗,这是严重不符合祖辈传承的。因为欧洲人祖辈传承下来的战争精神在一战后就被彻底消灭了。
一战刚爆发的时候,整个欧洲都沸腾了,贵族们对战争的降临喜上眉梢,平民们也兴高采烈。俄国宣布参战后,沙皇尼古拉在圣彼得堡东宫的阳台上接见了向他欢呼的大批人群。人们纷纷向沙皇行跪拜礼,挥舞旗帜,高唱国歌。俄国大军士气高昂,连动员都没完成就迅速开往战场,军用物资也没准备齐全,生怕去晚了就捞不得好处了。
德国宣布参战后,5万名由中产市民和学生组成的游行队伍聚集在皇宫面前,对德皇欢呼。在酒馆、咖啡馆和露天啤酒馆的市民顾客们集体主动起立,高唱爱国歌曲。由德国年轻人组成的大军坐火车出发时,主动在火车上涂抹着“打到巴黎去”的字样。
法国宣布参战后,普安卡雷总统宣布要建立全国人民的神圣同盟。巴黎的街头上到处都是欢呼的年轻人,大家纷纷高喊口号“痛扁德国佬”,民众纷纷摩拳擦掌,要一雪40多年前对德国的战败之耻。英国那边更离谱,志愿参军的民众排成长队,纷纷主动要求离开英国本土到欧洲大陆作战,对自己可能牺牲在一个和保家卫国毫无关联的战场上毫不在意。
类似的场景在欧洲多个列强国家中纷纷出现,奥匈帝国和土耳其等国家也是一样出现了参军狂潮,对战争可谓是喝彩式的欢迎。整个欧洲的所有参战国都出现了民众的参军狂潮,甚至出现过市民因体检不合格无法参军,感觉被剥夺了赢得荣耀的机会,愤而自杀的新闻。
为什么一战刚开始的时候,欧洲的民众这么狂热地要求参军?因为在1914年一战爆发前,欧洲已经有40多年没经历过战争了,整整两代人民众对战争的印象还停留在40多年前。从一战的40年前到一战三四百年前的这个区间,战争对欧洲人而言就意味着财富,就意味着地位。
八国联军打中国的时候就出动了几万人,最后只死了几百人,结果直接把庞大的东方帝国所有精锐部队都给消灭了,首都北京也被占了。要不是为了扶持有傀儡政权帮忙搜集掠夺中国的财富,那清政府直接就不复存在了。从此,中国成了欧洲的“血库”,每年源源不断地输送财富,而这一切欧洲只付出了几百人的伤亡。其中一半还是日本人,出战的英国死亡64人,出战的法国死亡50人,出战的德国死亡60人,出战的美国死亡48人,出战的奥地利死亡8人。就这么点人,掠夺了一个庞大东方帝国的无数财富,让本国国民的生活水准直接提升一大截。给参战士兵以高额的财富和社会荣耀,给战死者以丰厚的抚恤,并对其家属、子女各种优待,这在当时的欧洲人看来并不过分。欧洲军队打其他殖民地的时候情况类似,都是以极小的损失就拿下了庞大的土地和财富。
再往前就更离谱了。当年打南美洲印加帝国的时候,皮萨罗率领168个西班牙士兵,正面击败了有600万人口帝国全力组建出来的8万大军,当场俘虏印加皇帝,灭亡了整个印加皇朝,掠夺到了难以想象的黄金和白银。作为印加皇帝的赎金,西班牙仅仅只死亡了几个人。拿到海量的黄金和白银后,皮萨罗毁诺,直接处决了印加皇帝,继续发动对印加帝国的侵略,西班牙帝国也开始增兵,花费了40年时间,整个印加帝国全灭,600万人口死亡90%,只留60万成为了西班牙人的奴隶。因为征服了印加帝国,西班牙一跃成为了当时整个欧洲最富有的国家,运到本土的黄金和白银数量让整个欧洲都为之震惊,而西班牙在战场上牺牲的士兵人数仅仅只有几十个。所以,长途跋涉损耗的人数远远高于死于战场上的,这就是记录在欧洲历史课本上的战争。所有欧洲人从小到大耳濡目染的就是这些知识,这些历史句句属实,并不是政府有意夸大战争的收益来鼓吹战争。
欧洲本土国家彼此之间也发生战争,但规模极小,持续时间极短,基本上取得了一场战役的胜利,大家就会和谈。赢了自然大好特好,输了也就割点地赔点钱,没人会死磕到底。道理很简单,整个地球到处都是弱小而富有的殖民地,大家分兵占领都忙不过来呢,何必死磕到底?把兵力都彼此消耗掉,打一架互相展示一下力量就行了,省下力气继续对海外拓展殖民地才是正道,不然在这里死掐,导致海外殖民地被别的国家占完了,那才叫笑话。所以此前欧洲没有过惨烈的战争,最大规模的普法战争也就只打了一年,死伤的也都是职业军人,人数也很少,输了的老兵还不服气,觉得是自己统帅无能,要求再打一仗。当年拿破仑7次单挑欧洲列强,每次也都是一年内结束战争,对民众也基本没有影响。这种历史背景在欧洲并不是持续几年,而是持续了足足几百年。这种文化背景下培养出来的年轻人普遍认为战争就是一场激动人心的短暂冒险,都相信自己的国家只要参战,必然能迅速取胜,且伤亡不多。战争只要开启,就意味着自己的国家即将发财,自己也会跟着发财。现在的人肯定不会这么想,但一战前,整个欧洲的年轻人都是这么想的。
别笑话当年的欧洲年轻人愚蠢,我举个简单的例子,让你思考一下,你就能理解了。比如说现在中国出动军队,结果直接灭亡了美国,代价是只死亡了几十人,伤了几百人。从美国掠夺来的财富,直接导致全体中国人的收入暴涨,以前月入5000的,现在月入1万,以前月入1万的,现在月入2万,那民众对参战的士兵必然极其感恩,绝对不吝啬于给参战士兵们极高的荣誉和财富,也必然对阵亡士兵的家属极其保护,并给予高额的补贴。如果这样的战力不止出现一次,而是出现过十几次,整整三四百年,只要发生战争都是这样的结局,那请问你会怎样看待战争?只可惜生不逢时,没机会像祖辈那样参军,换个荣华富贵啊。这个时候,一个富裕国家向我们宣战了,你会害怕还是兴奋?你会支持还是反对?换位思考,你就能理解一战前的欧洲年轻人了。
但一战这一次不一样了。一战前的几十年,整个地球的殖民地就已经被几乎瓜分干净了,再也没有新增殖民地供欧洲列强掠夺了,再想抢,那就只能抢已经被其他欧洲列强占领的殖民地了。而这必然意味着全面战争,其他欧洲国家会直接在欧洲本土发兵来攻打本国。这种没有新增殖民地可供掠夺的日子持续了几十年后,欧洲人忍受不了了,因为一年更比一年好的日子到头了,已经有很多人出现了很多年生活水平增长停滞的现象,而这一切,他们都归结于政府不敢发动对外战争,过于软弱无能。这结论看起来很可笑,但和历史书上先辈们发动一次战争就富裕一次的事实结合起来看的话,就一点都不可笑。所以整个欧洲的年轻人都狂热地参军,都希望用战争来解决自家国家无法继续富裕的问题,这种狂热是没有从战争中掠夺过海量财富的中国人无法想象的。
二战的时候,法国人投降速度比德军的进攻速度还快,被中国人认定为战争意志极为薄弱的民族。但一战的时候,法国人是整个欧洲战争意志最强的民族,对战争的狂热程度足以碾压所有中国人的想象力极限。用一组数据来描述下这种极致的战争狂热:1914年一战爆发时,整个法国不到4000万人口,其中2000万男性,结果法国累计动员了800万男性上战场,约合全国40%的男性。最后法军战死131万人,伤残280万,死伤合计400万,约合全体军队的一半。战后法国男性青壮年几乎都死光了,全国四成男性上了战场,士兵伤残率为一半。这样的烂仗打了足足四年,都没有拿到任何好处,结果法兰西民族的男人还要继续打,非打赢不可。巴黎大学战前共有1.4万名学生,战后还活着的只有三四千人,大部分还都是没有上战场的女生,男生几乎死光了。巴黎高等师范学院,一座拥有14名菲尔兹奖得主和13名诺贝尔奖得主的名校,傅里叶、拉普拉斯、拉格朗日等人的母校,一战结束后,整个学校的学生几乎全灭,有的年级活着从战场回来的只有几个学生。法国流干了血,整整损失了一代年轻人,战后全国都找不到几个年轻百姓。当时甚至有很多在法国挖战后工事的华工都娶到了年轻漂亮的法国美少女。付出这么惨痛的代价,只是为了让法国能打赢战争。这样的民族,你说战争意志算不算强?
法国战争意志强,英国也不弱。英国的市民参军后排着密集的队形冲向马克沁机枪阵地,被不断地击杀,最多的一天死伤6万人。目前战争史上单日死伤的最高纪录就是一战的英军创造的,而这样列队冲击敌方机枪阵地的战术,英军整整执行了三个星期才停下,这期间市民组成的部队都在不折不扣地执行上司下达的送死命令。最后,英军在欧洲大陆上的伤亡人数也高达300万。德国人的战争意志那就更不用说了,德军西边顶着英法打,东边顶着俄军打,东西双向开战,打了整整4年之后,美国插手,德国才投降,德军整体的战争意志可见一斑。
一战刚开启时的欧洲列强,那真的是武德充沛,整个欧洲就没有一个国家的人是怕死的,一听能上战场,那就都嗷嗷叫地冲上去了。那时候的欧洲列强为了能打赢战争,不仅不怕死,还不怕花钱。1918年一战的最后一年,英国投入的军费为810.4亿美元,法国投入的军费为770.8亿美元,俄国投入的军费为404亿美元,美国投入的军费为877.9亿美元,德国投入的军费为877.9亿美元。这个数据代表什么呢?1918年的日本投入的军费为15亿美元,当时整个中国都没人敢惹日本。这样你就知道一战时欧洲列强的战争意志有多离谱了。那打起来真的是血战,这种战争意志是空前绝后的,因为这种等级的战争意志是用三四百年的战无不胜和用战争掠夺来的无数财富养起来的,以前没有过,以后也很难有国家能复刻。
欧洲列强在三四百年的时间里掠夺的无数财富,最后这些财富哪去了?你看看一战时英法德支出的天价军费就知道这些财富哪去了,都在战场上被打空了,彼此互耗掉了。因为在战争中损失太大,最后德皇退位,沙皇被灭了满门,奥匈帝国分崩离析。曾经为沙皇大军的出征而欢呼的俄国市民饿肚子实在受不了了,于是反手就举起了“打倒沙皇,打倒战争”的红旗,发动了革命。而赢得战争的英法联军同样损失惨重。那打赢战争的奖励又是什么呢?
欧洲列强都是工业国,能有效组织全国的人员和物资用于战争,所以战争能力很强大。以前打农业国的时候,只需要打赢皇帝和领主所带领的几万军队就可以灭其全国,农业国很难有效组织全国的人员物资用于战争,这不仅可以很轻易地打赢农业国,而且击败农业国后,其国家大部分地区和财富都是完好的,可以很轻易地被殖民军所掠夺。但工业国不一样,工业国具备把所有人员和物资都投入战争的能力,这代表工业国不仅极其难打,而且打完后拿到的是一堆废墟,财富已被消耗殆尽,根本就挖不出来多少了。战后德国的一切都被拿出来当赔偿了,但这些赔偿远远不足以弥补英法的损失。英法的一代人流干了血,全国储蓄都被打空了,结果什么都没拿到。所以一战后英法极其厌战,全国民众一致反对战争。
举个例子,换位思考,让你理解英法民众当时的厌战情绪。还记得那个一战的数据吗?法国不到4000万人口,2000万男性,足足800万男性上战场,最后死伤400万人。你有没有想过把这个数据替换到中国会是一个什么样的场景?假设,仅仅只是假设中国14亿人,其中7亿男性,按法国的数据换算,那就是累计动员2.8亿男性上战场,然后死伤1.4亿人。很多985和211的高校,全校1万多男生上了战场,最后就几百人活着下来了,伤亡比例达到这个离谱的程度,才能达到一战时法国的水准。战后就算打赢了,也许国民生活水平暴跌,原本月薪2万的人,现在只能拿1万,原本月薪1万的人现在只能拿5000,国家已经倾尽全力从战败国那里拿赔偿了,但赔偿远远不足以支付死伤者的抚恤,最后只能每个人发5万块钱了事,因为实在没钱了。
你是一个法国的大学男生,很幸运地从战场上活着下来了。当你的同学和亲戚朋友全都牺牲在战场了,壮劳力的死亡导致家里生活极其困难,姐妹等女性家属生活无着,也找不到合适的男性婚嫁,最后不得不嫁给了当时看不起的华工。这一切都是你的亲身经历。20年后,二战爆发了,德军逼近法国。你的儿子过来问你对战争的看法,自己是否应该不惜伤亡地参军对抗德国,你会怎么回答?这么设身处地地换位思考,你就能理解为什么二战爆发时法国那么厌战。
德国要启动战争,前几年英法就知道了,所有人都知道德国必然要发动战争,因为整个德国的经济都崩溃了,德国所有的一切都被外国拿走了,民众生活极其苦难,除了发动战争放手一搏别无出路。一块面包50万,天空划过白磷弹,这就是德国人愿意参军打二战的真实原因。但法国不想去阻拦德国,因为出兵镇压德国是要死人的,法国不愿流这个血,于是法国就疯狂地修马奇诺防线,只防不攻。法国知道德国要发动战争,但不想打这仗,所以就只修防线,德国爱打谁就打谁,只要不敢来打自己就行了,要插手就让英国自己派兵去。英国人也在一战中流干了血,也不想派兵,于是英法就只能执行绥靖政策,放任希特勒一步步做大,不断出兵侵吞周边国家。德国灭亡波兰后,绕开了马奇诺防线闪击法国,即便到了这个时候,如果法国上下一心像一战那样死战,再付出400万人的伤亡,那依然可以打赢德国,但法国没人愿意流这个血,于是40多天就光速投降了,谁爱打仗谁打去,反正自己不打。法国整体战争意志低得可怕,但最后二战还是席卷了整个欧洲,把整个欧洲打得一贫如洗。
一战只是打空了欧洲300年来抢劫的财富,二战是直接把欧洲打成了赤贫阶层,战后要靠美国的救济才能勉强恢复经济的运转。曾经在地球上威风八面的欧洲列强全部沦为了二流国家,没有一个还有干涉世界的能力。始终避战,最后关头才参战的美国从此一跃成为了地球头号强国。一战后,欧洲人就不想打仗了,但鉴于自己损失太大,国内民众怨气太深,才制定了把德国人财富吃干抹净的凡尔赛协议,结果直接引发了20年后的第二次世界大战,把所有人都给彻彻底底地打碎了。
所以二战后的欧洲国家极其热爱和平,甚至连对德国的赔偿都不怎么要了,制定的赔偿金额简直就是意思一下,战后还要美国出钱帮德国恢复经济,以防德国人活不下去了发动三战。当年一战刚开启时,欧洲各国民众那狂热的战争意志从此彻底从欧洲消失。事实证明,欧洲列强长达三四百年的侵略成性,是因为发动战争就能带来巨额财富导致的,一旦打仗不能赚钱,甚至还会导致自己亏损,那欧洲列强就一点都不爱好战争,转身就要和你拥抱和平。
近100年来,从战争中拿到巨大好处的国家只有一个,那就是美国。一战和二战直接让美国发了大财,所以二战后的美国才那么喜欢到处发动战争。有朝一日,美国在战争里吃了大亏,像法国那样打空了整整一代人,国民经济倒退个30年,那美国人以后也会超级热爱和平。这帮人对待战争的态度一向都是只用收益和代价来评估,从来不用道义作为衡量基准。有钱赚就是战争狂人,战争意志高得让我们震惊,没钱赚就光速投降,战争意志低得让我们震惊,这和我们民族的习惯是很不一样的。